家常凉菜网 家常菜内容页

肥猪满圈的做法

2023-10-17 10:15:30 家常菜

      我是00后,生在东北长在东北,即使现在上了大学也没走出东北这个圈,小时候最盼望过年了,过年意味着爸爸打工回来了,有肉吃,有零食,有新衣服,不光是我,身边的每一个小伙伴都是,不知从哪天起,就已经掰着手指头倒数过年了,现在长大了,盼望的的不再是新衣服和零食而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过大年。

     临近年末,我经常在网络里看到关于我们东北年味的视频,就有网友评论了东北菜多多呀,也是彻底勾起了我的回忆。接下来和我一起体验东北的年味吧。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童谣过去在东北农村广为流传。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那时候,大多数农家都在院门之侧垒砌猪圈养猪,少则可供自给,多则出卖换钱,因此圈里养着几口大肥猪被视为家道殷实的标志之一,“肥猪满圈”也是普通农家的美好愿望。还记得小时候早早就起床生怕自己错过杀猪过程,充满好奇的眼神一动不动的盯着300多斤的猪变成一块块猪肉,随后就是妈妈和婶子们开始忙活起来了——做杀猪菜,杀猪菜做法也非常的简单。五花肉,酸菜,腊肠。就可以简单的做好一道杀猪菜,在以前没有什么条件讲究配料什么的。就只把肉切成大块在锅里面煮,期间放入酸菜。等他煮的肉烂菜熟之后,再把灌好的腊肠,倒入锅内煮熟。一大锅杀猪菜就做好了,最后大家围在一起吃饭唠唠家常那氛围别提多热闹了。

      过完小年陆陆续续开始做各种小吃,像炸丸子,炸地瓜,炸千子,蹦爆米花一扎就是一大锅,留着平常吃,还记得每次出去玩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橱子里抓一把就吃起来,别提多满足了,实现了零食自由。

     黏饽饽一蒸,我们都知道离过年又近了一步,做饽饽可是一项大工程,一般都要做几百个留着以后当饭吃,爷爷提前两天就要准备面与陷料,随后就是和面这可真是个力气活,和好后就把把面放进缸里,放在炕头准备发酵,当时都要捂着好几床被子,然后蒸好陷,准备工作就结束了,明天开工,我总是会提前偷偷去吃饽饽陷别提多香了甜甜的,但是每一次都会被爷爷发现并笑着说我是小馋猫。

    随着离过年的时间越来越近,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这时候我也忙活起来了,帮着妈妈洗洗抹布,这一趟那一趟没干多少活,却忙活的非常起劲,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中国民间称之为“扫尘”、“掸尘”。因为有民谚说:“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民俗专家表示,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

     随后就要赶年集,买年货了,这个好机会我一般都是早早起床,生怕自己被父母落下,来到集市应有尽有,人山人海,热热闹闹,当然我也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把之前想买的都让妈妈买,过年了妈妈肯定不会拒绝,已经稳稳抓住妈妈的心里了,一趟回来买了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

     春节终于来了,爸爸会早起把抗烧的热乎乎的,我也起床准备贴对联,大门,前门都给安排上,福字贴满每个角落,猪圈上贴上“肥猪满圈”,粮囤子贴上“粮食满仓”,马车和拖拉机贴上“出入平安”的字样。过年气氛一下就拉满了。

每次过年爷爷奶奶都会提前几天过来,我和爷爷奶奶在炕上聊着天,玩着游戏,爸爸妈妈在厨房准备着年夜饭,这一刻现在想想别提多幸福了。虽然每一年的年夜饭都不一样但是那几道菜永远不会缺席。猪肉炖粉条,东北的特产而且比较具有特色,符合东北人的口味,而且味道也特别的好。东北猪肉炖粉条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我国历史悠久、特色丰富的一道地方菜。粉丝是东北人不能离开的美味食品,尤其是用粉丝炖猪肉味道特别香。因为肉汤在其中起了作用,所有的味道都在面粉里炖,吃了一口后味道无穷无尽。

因为我的家在沿海的小山村,当然少不了美味海鲜。东北的寒风,是天然的“冷链物流”各色海鲜至今依然记得,像带鱼、乌鱼、黄花鱼和沙丁鱼等等都可以在市面上见到,尤其是带鱼,不论是红烧还是干炸,几乎是家家户户年夜饭上的必做菜。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吃过饭后妈妈又开始忙活起来了,开始包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还记得每次我吃到,因为无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遇到后都会放进我的碗里,当时只顾吃到硬币饺子的快乐,根本体验不到家人们深层次的爱,,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之后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饭前也要要放爆竹。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磕头,然后就是拿红包。一家人看着春晚,等着新年钟声响起,听着外面噼里啪啦的炮竹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我们经常会听到说,年味越来越淡了,那是我们长大了,又迎来了一批小朋友。

早晨:扫尘
除夕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首先是扫尘。尽管在腊月廿四已经“扫尘土”,但除夕的清理卫生是为“过年”做铺垫的,旧俗在过年的三天里,家中不再扫地,以避免把“财运”扫走。故在除夕一大早,人们便将室内和院落清扫干净,将垃圾扔掉,以示辞旧迎新。过年期间燃放爆竹的纸屑则不再清理,寓意新年财源广进,五彩斑斓。
上午:贴春联
贴春联是除夕上午的重要内容。春联要在正晌午时(即十二时)之前贴好,称作“封运”或“封门”,超过十二时则认为不吉。
旧时市场上没有出售现成的春联,都是自家购买红纸自撰春联或请村邻的文化人代撰。每到年关在即,便是那些文化人最风光的时候。烧热的土炕上放一张方桌,以教师为主体的文人挥毫泼墨,为前来求联的村邻写完一家又一家,其乐融融。
春联的内容多取吉祥和谐之句,正门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家福满门”之类,同时还要贴左右对称的大福字和以尉迟敬德与秦琼为原型的门神画像,意在阻挡鬼魅的侵扰。老年人房间贴“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之类;新婚夫妇房间贴“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之类;卧室墙上贴“抬头见喜”,猪圈马厩贴“肥猪满圈”、“牛马成群”;车上贴“车行万里”,船前贴“船头无浪行千里,舵后生风送万程”。春联横批多是“吉星高照”、“万象更新”、“山河似锦”、“百业兴隆”等四字句。横批下悬贴用薄彩纸剪刻的吉祥图案挂帖,五颜六色,随风摆动,煞是好看。
此外,还要贴窗花、挂红灯笼。至除夕中午时分,转眼之间,家家户户春联映红,街头巷尾墨香四溢,节庆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得热烈起来了。
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桃符对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真正合格的春联,尽管这位不问国事花天酒地的后蜀皇帝写完对联的第二年便被北宋灭亡了,却因这副对联留名后世。春联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中午:团圆饭
除贴春联外,除夕中午的团圆饭可谓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午餐。其特点是家口齐全,菜肴丰盛。家人无论在何方就业,都要风尘仆仆赶回到父母身边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午餐必备的菜肴有鱼,寓意富富有余;鸡,寓意吉祥如意;豆腐白菜,寓意幸福发财;粉丝,寓意人长寿、运长久;桃罐头,寓意逃脱灾祸,祛病安康;美酒,寓意天长地久,生活美好。其他菜肴则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异。
新中国成立前,受雇于财主或工商户的长工、伙计,除夕中午也会受到雇主的款待,是一年中最后一餐。如果雇主端酒向伙计敬酒道声“辛苦了”,并当即把该付的工资全部付清,就表明第二年你被解雇了,吃完这顿饭后就卷铺盖卷走人;如果雇主一再地向雇工敬酒,席间不提结账之事并谈好下年的待遇,说明雇主会继续用你。所以对这些雇工来说,这是一顿决定下年命运、提心吊胆的午宴,令人生出些许酸楚。
对于那些负债的人来说,除夕就更不好过了。旧时过了小年之后,债主就会派人四处追债,还不起债者只得东躲西藏,称为“躲债”,躲过了除夕午餐之后才能回家,因为讨债人也回家吃团圆饭去了。旧俗春节期间不讨债,春节讨债会被当成疬鬼,不得善终。因此负债者只要躲过了除夕中午,这场债就算暂时躲过去了。
下午:请年
除夕午宴之后,家中男主人便郑重地将宗谱悬挂到堂屋对门的墙上,称作“请宗谱”,并设香案、摆供品,置烛台,做好祭祖准备。除夕下午挂宗谱,也是老辈传下的规矩。
家庭主妇们便开始忙活晚餐了。这一餐无一例外都吃饺子,俗谚说的“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指的就是此餐,称作“请年饺子”。饺子形似元宝,寓意财源广进,又因形圆,寓意全家团圆。除夕饺子多用肉馅,因肉馅饺子饱满,寓意生活富足,平安吉祥。
晚宴开始前,家中男丁要举行“请神”仪式,即在住地西方的空地上焚香烧纸,燃放鞭炮,请列祖列宗的灵魂回家过年,称之“请年”。居住农村的则在屯西边的岔路口请神。此俗源于佛教,人们俗信列祖列宗去世后住在西方极乐世界。请神仪式结束返回庭院时,要在门口地面上横放一根木杠,称做拴马杠,意为骑着骏马下界的祖宗们拴马之用。祖宗请回家时,门要敞着,然后焚香叩拜,之后在整个春节“送年”之前,香案上香火不断,晚间还要点燃蜡烛,早、晚进行揖拜。
夜晚:守岁 发子 压岁钱
吃完“请年饺子”便开始守岁了。这是一年中最特殊的一个夜晚,一家人通宵不眠,因为此时是家庭成员最齐全的时候,叙旧话新正适时,家庭大事多在此间作出规划和决定。据史料记载,守岁之俗最早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有诗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当时守岁称“照虚耗”,人们燃烛点灯通宵达旦,象征把一切邪魔和病疫照跑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唐代诗人对守岁习俗多有描写。白居易《客中守岁》诗云:“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亦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至宋代,守岁之俗遍于城乡。苏东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诗句便是代表之作。
现在守岁的主要内容是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这也是全国人民期待一年的文化大餐。除夕夜子时,是新年与旧岁的连接点,届时家家户户吃年夜饺子并到室外燃放鞭炮烟花,烧纸焚香。一时间城镇乡村电闪雷鸣,节日夜空五彩缤纷,此举称做“发子”,将除夕的气氛推向高潮。
当午夜十二时钟声响过,新的一年就在爆竹声中来到了。晚辈们争向长辈问新年好,称做“讨口福”;长辈们则把早已准备好用红包盛装的压岁钱发给晚辈。这也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压岁钱多由孩子们自己保管、自由支配,这种好事一年之中只在此时发生一次。在早些年困难时期,孩子们只能得到零角的少量压岁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家庭中孩子数量较少,压岁钱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乐此不疲,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也不肯亏待子孙,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亲情理念。孩子们往往握着“小红包”,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第二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又长大了一岁。家长们从里到外给孩子们换上崭新的衣裳,开始到宗亲邻里家拜年,尽情享受新年的温馨与欢乐。看来这个春节真真切切是为孩子们过的。 早晨:扫尘
除夕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首先是扫尘。尽管在腊月廿四已经“扫尘土”,但除夕的清理卫生是为“过年”做铺垫的,旧俗在过年的三天里,家中不再扫地,以避免把“财运”扫走。故在除夕一大早,人们便将室内和院落清扫干净,将垃圾扔掉,以示辞旧迎新。过年期间燃放爆竹的纸屑则不再清理,寓意新年财源广进,五彩斑斓。
上午:贴春联
贴春联是除夕上午的重要内容。春联要在正晌午时(即十二时)之前贴好,称作“封运”或“封门”,超过十二时则认为不吉。
旧时市场上没有出售现成的春联,都是自家购买红纸自撰春联或请村邻的文化人代撰。每到年关在即,便是那些文化人最风光的时候。烧热的土炕上放一张方桌,以教师为主体的文人挥毫泼墨,为前来求联的村邻写完一家又一家,其乐融融。
春联的内容多取吉祥和谐之句,正门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家福满门”之类,同时还要贴左右对称的大福字和以尉迟敬德与秦琼为原型的门神画像,意在阻挡鬼魅的侵扰。老年人房间贴“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之类;新婚夫妇房间贴“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之类;卧室墙上贴“抬头见喜”,猪圈马厩贴“肥猪满圈”、“牛马成群”;车上贴“车行万里”,船前贴“船头无浪行千里,舵后生风送万程”。春联横批多是“吉星高照”、“万象更新”、“山河似锦”、“百业兴隆”等四字句。横批下悬贴用薄彩纸剪刻的吉祥图案挂帖,五颜六色,随风摆动,煞是好看。
此外,还要贴窗花、挂红灯笼。至除夕中午时分,转眼之间,家家户户春联映红,街头巷尾墨香四溢,节庆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得热烈起来了。
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桃符对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真正合格的春联,尽管这位不问国事花天酒地的后蜀皇帝写完对联的第二年便被北宋灭亡了,却因这副对联留名后世。春联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中午:团圆饭
除贴春联外,除夕中午的团圆饭可谓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午餐。其特点是家口齐全,菜肴丰盛。家人无论在何方就业,都要风尘仆仆赶回到父母身边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午餐必备的菜肴有鱼,寓意富富有余;鸡,寓意吉祥如意;豆腐白菜,寓意幸福发财;粉丝,寓意人长寿、运长久;桃罐头,寓意逃脱灾祸,祛病安康;美酒,寓意天长地久,生活美好。其他菜肴则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异。
新中国成立前,受雇于财主或工商户的长工、伙计,除夕中午也会受到雇主的款待,是一年中最后一餐。如果雇主端酒向伙计敬酒道声“辛苦了”,并当即把该付的工资全部付清,就表明第二年你被解雇了,吃完这顿饭后就卷铺盖卷走人;如果雇主一再地向雇工敬酒,席间不提结账之事并谈好下年的待遇,说明雇主会继续用你。所以对这些雇工来说,这是一顿决定下年命运、提心吊胆的午宴,令人生出些许酸楚。
对于那些负债的人来说,除夕就更不好过了。旧时过了小年之后,债主就会派人四处追债,还不起债者只得东躲西藏,称为“躲债”,躲过了除夕午餐之后才能回家,因为讨债人也回家吃团圆饭去了。旧俗春节期间不讨债,春节讨债会被当成疬鬼,不得善终。因此负债者只要躲过了除夕中午,这场债就算暂时躲过去了。
下午:请年
除夕午宴之后,家中男主人便郑重地将宗谱悬挂到堂屋对门的墙上,称作“请宗谱”,并设香案、摆供品,置烛台,做好祭祖准备。除夕下午挂宗谱,也是老辈传下的规矩。
家庭主妇们便开始忙活晚餐了。这一餐无一例外都吃饺子,俗谚说的“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指的就是此餐,称作“请年饺子”。饺子形似元宝,寓意财源广进,又因形圆,寓意全家团圆。除夕饺子多用肉馅,因肉馅饺子饱满,寓意生活富足,平安吉祥。
晚宴开始前,家中男丁要举行“请神”仪式,即在住地西方的空地上焚香烧纸,燃放鞭炮,请列祖列宗的灵魂回家过年,称之“请年”。居住农村的则在屯西边的岔路口请神。此俗源于佛教,人们俗信列祖列宗去世后住在西方极乐世界。请神仪式结束返回庭院时,要在门口地面上横放一根木杠,称做拴马杠,意为骑着骏马下界的祖宗们拴马之用。祖宗请回家时,门要敞着,然后焚香叩拜,之后在整个春节“送年”之前,香案上香火不断,晚间还要点燃蜡烛,早、晚进行揖拜。
夜晚:守岁 发子 压岁钱
吃完“请年饺子”便开始守岁了。这是一年中最特殊的一个夜晚,一家人通宵不眠,因为此时是家庭成员最齐全的时候,叙旧话新正适时,家庭大事多在此间作出规划和决定。据史料记载,守岁之俗最早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有诗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当时守岁称“照虚耗”,人们燃烛点灯通宵达旦,象征把一切邪魔和病疫照跑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唐代诗人对守岁习俗多有描写。白居易《客中守岁》诗云:“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亦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至宋代,守岁之俗遍于城乡。苏东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诗句便是代表之作。
现在守岁的主要内容是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这也是全国人民期待一年的文化大餐。除夕夜子时,是新年与旧岁的连接点,届时家家户户吃年夜饺子并到室外燃放鞭炮烟花,烧纸焚香。一时间城镇乡村电闪雷鸣,节日夜空五彩缤纷,此举称做“发子”,将除夕的气氛推向高潮。
当午夜十二时钟声响过,新的一年就在爆竹声中来到了。晚辈们争向长辈问新年好,称做“讨口福”;长辈们则把早已准备好用红包盛装的压岁钱发给晚辈。这也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压岁钱多由孩子们自己保管、自由支配,这种好事一年之中只在此时发生一次。在早些年困难时期,孩子们只能得到零角的少量压岁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家庭中孩子数量较少,压岁钱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乐此不疲,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也不肯亏待子孙,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亲情理念。孩子们往往握着“小红包”,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第二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又长大了一岁。家长们从里到外给孩子们换上崭新的衣裳,开始到宗亲邻里家拜年,尽情享受新年的温馨与欢乐。看来这个春节真真切切是为孩子们过的。 早晨:扫尘
除夕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首先是扫尘。尽管在腊月廿四已经“扫尘土”,但除夕的清理卫生是为“过年”做铺垫的,旧俗在过年的三天里,家中不再扫地,以避免把“财运”扫走。故在除夕一大早,人们便将室内和院落清扫干净,将垃圾扔掉,以示辞旧迎新。过年期间燃放爆竹的纸屑则不再清理,寓意新年财源广进,五彩斑斓。
上午:贴春联
贴春联是除夕上午的重要内容。春联要在正晌午时(即十二时)之前贴好,称作“封运”或“封门”,超过十二时则认为不吉。
旧时市场上没有出售现成的春联,都是自家购买红纸自撰春联或请村邻的文化人代撰。每到年关在即,便是那些文化人最风光的时候。烧热的土炕上放一张方桌,以教师为主体的文人挥毫泼墨,为前来求联的村邻写完一家又一家,其乐融融。
春联的内容多取吉祥和谐之句,正门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家福满门”之类,同时还要贴左右对称的大福字和以尉迟敬德与秦琼为原型的门神画像,意在阻挡鬼魅的侵扰。老年人房间贴“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之类;新婚夫妇房间贴“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之类;卧室墙上贴“抬头见喜”,猪圈马厩贴“肥猪满圈”、“牛马成群”;车上贴“车行万里”,船前贴“船头无浪行千里,舵后生风送万程”。春联横批多是“吉星高照”、“万象更新”、“山河似锦”、“百业兴隆”等四字句。横批下悬贴用薄彩纸剪刻的吉祥图案挂帖,五颜六色,随风摆动,煞是好看。
此外,还要贴窗花、挂红灯笼。至除夕中午时分,转眼之间,家家户户春联映红,街头巷尾墨香四溢,节庆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得热烈起来了。
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桃符对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真正合格的春联,尽管这位不问国事花天酒地的后蜀皇帝写完对联的第二年便被北宋灭亡了,却因这副对联留名后世。春联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中午:团圆饭
除贴春联外,除夕中午的团圆饭可谓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午餐。其特点是家口齐全,菜肴丰盛。家人无论在何方就业,都要风尘仆仆赶回到父母身边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午餐必备的菜肴有鱼,寓意富富有余;鸡,寓意吉祥如意;豆腐白菜,寓意幸福发财;粉丝,寓意人长寿、运长久;桃罐头,寓意逃脱灾祸,祛病安康;美酒,寓意天长地久,生活美好。其他菜肴则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异。
新中国成立前,受雇于财主或工商户的长工、伙计,除夕中午也会受到雇主的款待,是一年中最后一餐。

肥猪满圈的食材和调料

气豆、芸豆、葡萄籽若干、、

肥猪满圈的做法与步骤

第1步.最好选择光滑平整的气豆

第2步.这样摆放就O了

第3步.成了吧!哈哈哈

猜你喜欢